目录
华侨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 文、理类本、专科内地生(学分:2 学时:36+18)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使他们能够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4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 唯物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2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3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 辩证法: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四) 认识论: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2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3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4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五) 唯物史观: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3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4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第六章 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 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

2 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

3 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

4 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3 社会发展的动力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3 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准确、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2 深刻理解课程的内容结构。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绪论,以下各章分别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四个组成部分。唯物论回答世界的本质“是

什么”的问题,辩证法回答世界“怎么样”存在的问题,两者的统一构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认识论是以?????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础,揭示

人的认识本质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唯物论是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

一般规律。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互为前提,高度统一。

3 在理论上要求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每一个论点和论据,并划清唯物论和

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以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在实践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现象,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一) 绪论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二) 唯物论

1 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4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5 世界物质统一性及其意义

6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7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

(三) 辩证法

1 普遍联系的原理

2 过程论

3 现象和本质

4 必然性和偶然性

5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6 辩证的否定观

7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8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9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四) 认识论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5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6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8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9 实践的标准

10 真理和价值

11 党的思想路线及意义

(五) 历史唯物论

1 地理环境和人口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2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3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6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7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8 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 社会改革的作用

10 科技革命的作用

11 科技发展与全球化问题

12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3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关系

14 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5 人的本质

16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7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18 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19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0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五、课程的学时分配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一) 教材

郑又贤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二) 主要参考书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二)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节)

列 宁 《谈辩证法问题》

毛泽东 《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邓小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二)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赵家祥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陈先达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CopyRight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华侨大学教务处